esp;&esp;奚未央道:入我门下,自当恪守山门戒律,然而戒律之外,你无需去迁就任何人。言语行事,只要是你有所道理,便不必去管旁人的嘈杂口舌。
&esp;&esp;我年幼之时,舅父便是如此教我。做的错就罚,做的好就奖,不会徇私,亦不会教我受半分委屈,而今我为人师尊,舅父的这些教诲,我仍旧片刻也不敢忘。奚未央俯身,将顾鉴搀扶起来,他拉着顾鉴的手,看着他道:阿镜,你既然来了玄冥山,玄冥山便是你的家。你有师尊,有师姐师兄,你并非是孤身一人。
&esp;&esp;顾鉴微怔。
&esp;&esp;父母双亡又远离家乡的孩子,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成长,他们的心思都是很细腻的,哪怕对方对他再好,他也总会有某一时某一刻,觉得自己与周围人是不一样的。原本的顾鉴便是如此。
&esp;&esp;奚未央忙得很,少有时间管他,他自己也从不会主动去找奚未央,奚未央对顾鉴这个孩子所有的动态了解,几乎全部都只能来自于沈清思的转述与顾鉴每一次的考试成绩。
&esp;&esp;毫无疑问,顾鉴的学习成绩,一向是很好的,沈清思对顾鉴的生活,也算是照料的周全。只是男女终究有别,生活上的周全不代表情感上的满足。顾鉴所有的心事都藏在心里,他无人可诉,也无人能诉。
&esp;&esp;于是年复一年,原顾鉴便养成了沉默冷僻,敏感多疑的性格。除却沈清思和沈不念日常能够和他说上几句话外,玄冥山的其他弟子们,与他几乎没有交流,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和他交流。就连奚未央对顾鉴最初的理解,也仅限于沈清思传达的:顾师弟虽然为人孤僻了些,但本性不坏,绝不是贪图捷径,会走邪魔外道之人。
&esp;&esp;却原来,奚未央其实对顾鉴的寄人篱下感,一直都心中有数吗?
&esp;&esp;顾鉴的灵魂深处,蓦然涌现出了一股巨大的委屈。
&esp;&esp;他用力的甩开了奚未央的手。
&esp;&esp;现在说这些,还有什么意义?奚未央,你为什么不早些来找他?!
&esp;&esp;你分明,什么都知道啊!
&esp;&esp;作者有话说: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明天值班,应该是么有。
&esp;&esp;第16章
&esp;&esp;顾鉴的脾气来得突然,奚未央不明所以,偏偏原身的事情,顾鉴又无法解释,于是只能师徒两人面面相觑,大眼瞪小眼。
&esp;&esp;阿镜?
&esp;&esp;奚未央谨慎的问顾鉴:你怎么了?
&esp;&esp;顾鉴:
&esp;&esp;顾鉴感觉很烦。
&esp;&esp;原顾鉴和他的情绪,似乎越来越相融了。最初顾鉴感受到体内异样的情绪冲动时,他还会生出一种奇怪的割裂感,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旁观者,而现在,不知从哪一时刻开始,这样的割裂感越来越淡薄,每当触动到理应是属于原主的情绪时,顾鉴也会跟着心绪难平。就好像是现在,顾鉴觉得自己急需奚未央给他一个解释,但他却很难理得清,这个解释究竟是原主需要,还是他自己也很需要。
&esp;&esp;算了,随便吧,就当是他们俩都需要。没什么好纠结的。
&esp;&esp;毕竟顾鉴自己也想不明白,既然奚未央对小徒弟的心理状态有所察觉,那他当时为什么不进行干预呢?
&esp;&esp;非要等到成为定局,无可挽回了,才开始后悔吗?
&esp;&esp;顾鉴意难平。
&esp;&esp;他语气不自觉就冲得很,顾鉴冷冷道:没什么,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一个突然想起了一桩别人家里发生的事情。
&esp;&esp;原主的遭遇,顾鉴自然是不能对奚未央讲的,且冥冥之中似乎一直有着一股力量,在阻止顾鉴透露那些仅他一人知晓的玄机,于是,顾鉴只能想办法自己编,或者套用一下别人的故事。
&esp;&esp;顾鉴想到了林黛玉。
&esp;&esp;同样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,寄人篱下敏感多思,偌大的玄冥山就和贾府一样,平日里看着也不曾短了缺了顾鉴什么,但当真出了事,他需要依靠求助时,却是连一个真正能帮得上忙的人也没有。
&esp;&esp;顾鉴同奚未央道:我先前,有听村里人,说过一档别人家里发生的可怜事。说是有一个孤女,先是母亲死了,父亲年迈体弱,又要常年外出做生意,不方便照顾他,于是就将她送去了外祖母家养,不久后,这女孩儿的父亲也死了。
&esp;&esp;她的外祖母家,在当地也算是个望族,